李苦禅(1898—1983.6)原名李英、字励公,山东高唐人。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幼年在农村受民间画师的启蒙,1919年到北京大学画学研究会学西画,受教于徐悲鸿先生。1922年入北平艺专学习,1926至1937年曾任河北师范教师,国立杭州艺专教授,北京华大艺术专科教授。1933年拜师齐白石先生。1937.7至1945年曾被日寇逮捕入狱。1946年后任国立北平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逝世后他的家属将其全部作品和收藏捐献给故乡,在山东济南市设立“李苦禅纪念馆”。代表作品有《山岳钟英》、《鱼鹰》、《鸟语花香》、《松鹰》、《朝晖》、《红梅怒放》等。出版有《李苦禅画集》、《李苦禅画辑》等。 李苦禅《耆英》赏析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李苦禅是一位继承了文人画传统,同时又为之注入新鲜时代气息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追求文人艺术的诗画一体和书画合一,又突破了玩弄笔墨的阴柔格调,赋予作品以阳刚之气,形成了雄浑、朴厚、豪放的个人画风。李苦禅写意花鸟画的题材是鹰、鹭等大黑鸟,并主要以水墨为主,略施花青和赭石等色彩。此幅《耆英》制于作者晚年,画面给人以笔力雄浑、墨气淋漓、劲道老辣之感。鹰者立于山石上,回首远瞻,锋利的爪子紧抠山石;浓墨渲染的鹰背与一侧红石形成强烈对比,鹰喙与利爪显得尤为突出;顶部山石的走向正好与鹰的视线所向统一,使画面具有一种内在协调性。米景扬先生在题跋中提到:李苦禅晚年作红石白鹰者居多,而红石配水墨苍鹰者甚少。可见这是一件甚为独特的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耆英”指年高硕德者,“耆”为年老之意,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作者将此件作品取名为《耆英》,在自己晚年时期多少有所寓指和期待。画面右侧,作者在时隔三年后又欣然题款:“敛翼一时,搏击万里。”一种雄心和豪迈之情跃然纸上,作者年虽老之,心犹壮之的积极心态展露无遗。 李苦禅以毕生精力塑造了他自己心目中的“雄鹰”的形象。早期他所画的鹰没有摆脱客观物象的束缚,十分写实,气魄与力度很不够。随着阅历的增长与艺术见解的不断提高,他开始仔细观察了鹰的同类隼、雕、鹫等,抓住他们的特点不断写生,然后将它们的形象综合起来,经过不断改变与提炼,最终形成了他理想中的厚重而雄强的鹰。他说:“鹰栖息在山崖,伴云高飞,它那赫赫逼人的气势,穿云破雾,勇猛搏击的雄姿,给人博大豪放、奋发向上的感觉。通过长期的观察与体验,心中自有雄鹰千万,我才能凭借自己的感受,画出我理想中的雄鹰,作画并不是摹仿自然,它是在真实的基础上,重新再创造。”这一再创造,使李苦禅的鹰,有了自己的鲜明特征:在用笔上,他融进了“古拙的金石风格”,他把鹰的嘴、眼与爪都描绘成棱角分明的方形,突出了鹰的凶猛个性,给人以一种无比锋利的艺术张力。李苦禅的鹰画,实际上是他内心的写照,以鹰来展现了他的坚毅刚强的性格,以鹰来表达自己对绘画艺术的执著追求,以鹰来塑造民族的博大豪迈、雄伟坚定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