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1907-1989) 李可染,江苏省徐州人,是中国现代著名山水画大师。早年就读于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专攻油画、素描。后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并从师黄宾虹、徐悲鸿和齐白石,技艺精进。李可染先生不但在山水画上为当代树起了一座光辉的里程碑,在人物动物画方面同样对当代画坛产生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代表作品有《钟馗送妹图》《怀素书蕉图》《斗牛图》等。李可染先生曾执教于国立艺专和国立北平艺专国画系。生前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全国政协委员。 艺术特色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 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无疑地,李可染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评论家一致认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新图式,并表现出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在弘扬包括山水画在内的传统中国画的过程中,要妥善解决中西融合的问题。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中国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西学东渐和西画的广泛传播,面对西画的写实造型,写意的中国画又遇到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画要获得发展,只有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料,并适当吸收西画的观念和技巧,以丰富中国画的表现语言。经过艰苦探索,李可染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巧妙地把包括关注形、光、色在内的西画的创作方法,有机地融在传统的、写意的笔墨体系之中,也就是说,他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做以中为主的融合,目的是为写意的中国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同时,获得更强的表现力。 在这一点上,李可染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他既反对虚无,又反对保守。他的思想和行动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一是因为他对本民族传统有深刻的研究,懂得怎样弘扬它的长处,怎样避免和克服它的不足和弱点;二是因为他对西洋绘画语言有所研究,懂得它里面有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哪些则不值得。 更重要的是,李可染扎根传统和吸收西画经验的目的,是在于创新。他作画时,善于调动自己的全部生活修养与艺术修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追求画面意境完美的表达。在艺术表现手段上,他善于用墨,在“黑”上苦下功夫。他在黑中既求实体感,又创造虚拟美;用黑衬托白、衬托亮,用黑统一画面,用黑来创造意境。他是20世纪最懂得用墨的艺术大师之一。 《杏花春雨江南》赏析 如果说这是一张画,毋宁说这是一首诗,一首安静到让你脱尘的诗。 杏花、春雨、江南,如同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般,其中任一都是让人生出无限遐想的。李可染把三者组织在一个画面里,将杏花的纯美、春雨的轻柔与江南的韵味组合而成一个带有“李”字符号的诗意化山水,并由此将中国文人山水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此件《杏花春雨江南》是作者在太湖东西洞庭游览时所见,整幅画面均用淡墨呈现,以表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感觉。但即使如此,墨色浓淡依然能分出轻重缓急来,可见作者对所谓“墨分五色”这一理论的精准把握。在粗笔刷就的山体下,江南符号性的白墙黛瓦与几片杏花林相映成趣。随着一阵风过,杏花纷纷被吹落,只留得枝干看着一地红花而叹息。花落间,两艘小渔船静静穿过,为画面增添了一份动感与活力。 研究李可染的山水风景,有一点不可忽视,即作者多数会在山水中安排人的参与,或是上山,或是泛舟,或是观景,或是劳作,或是亭中小憩,真是应了一句话:有了人的参与,风景无限生动!著名作家茅盾曾在《风景谈》中对人与风景作了详细描述,他的观点是,就算是大自然最单调最起板的一面,只要加上了人的活动,就会完全改观。他甚至说,人是风景的构成者,没有了人,还有什么可以称道的?人,或者是暗示人的存在的物象,比如山路、房屋等,能为风景增添无限生机,也为画面带来生命的张力。因此,在李可染的山水画中,我们能够看到画家为此而对画面做出的精心布置,体会到画家的良苦用心。 由落款所知,此件《杏花春雨江南》是李可染为友人周哲文先生所作,以感谢周先生为他所刻的多方印章,属二者之间的金石书画往来。李可染曾以此为题,绘制有多幅《杏花春雨江南》,但在细节性构图以及用光用色上均有所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李可染成功地把西画的素描造型技巧和光影效果融合在传统水墨的表现语言中,使画面浑厚而富有生活气息,这是他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进而形成的独特风格。李可染为水墨画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